close

我本來以為自己永遠不需要去煩惱「因為喜歡對方才在一起、還是只要不討厭對方也可以在一起」之類的問題

原因1: 我沒有什麼男人緣, 追我的男人用一隻手五根手指頭數還嫌多, 碰上這種問題的機率很少

原因2: 我自認是個很「博愛」的人, 很容易動心, 因此大部份時間是我喜歡別人居多, 當然就沒有所謂"不討厭"的問題了

原因3: 我的感情世界非黑即白, 沒有什麼「好像有點喜歡又不太喜歡」的曖昧地帶, 自然也不需煩惱到底要跟什麼樣的人在一起

然而, 三十歲一定是個充滿魔咒的門檻, 把人的腦子和心思都轉了360度

王文華曾說,三十歲以上的女人對愛很節省, 我以前不懂, 現在自己碰上了, 才稍稍了解箇中的無奈

三十歲以前的我, 對於愛情的三W一H似乎不太費心思考: When (時機), Who (誰), Why (為什麼喜歡對方)及How (怎麼談戀愛), 滿腔熱情澎湃如廣濶海洋的愛, 一旦喜歡上一個人, 姑且不論會不會採取行動, 心態上總是義無反顧的

三十歲之後, 即使心裡明明不把結婚當做是戀愛的最終目的, 但眼前好像硬是架上了一層又一層放大鏡和濾鏡: 學歷要相當, 有穩定工作, 家庭背景單純, 會開車 (最好有車), 無不良嗜好, 有正當興趣, 對未來有目標, 和自己的價值觀契合….., 挑明了說, 跟選老公沒兩樣

諷刺的是, 以上條件並非構成愛情的元素, 當一個看起來彷彿都符合以上條件的男主角終於出現時, 我們會不斷敲打自己的頭然後痛苦地自問: 怎麼一點感覺都沒有啊?

因此有時候我們要勉強自己和對方交往, 看看自己已經年久失修的愛情水龍頭會不會擠出一絲絹絹細流?

我們對愛情節省, 彷彿也宣告了我們正揮手告別年少輕狂, 不論我們怎麼呼喚, 那種只為了單純喜歡一個人而跟他在一起的情懷再也不會回來了! 難怪這幾天我看日劇「Orange days」, 看著男主角妻夫木聰和失聰的女主角柴崎幸之間真誠而彼此依賴的愛情, 好多回紅了眼眶, 我羨慕那樣單單純純, 讓人勇往直前的愛情, 可是心裡彷彿有一聲聲嘆息: 我是早已告別那樣的年紀了啊!

恐怕也是我不甘心吧! 我甚至曾有個異想天開的念頭: 我幹嘛煩惱要不要去跟一個我不討厭的人在一起? 乾脆把我覺得喜歡的男人列成一張清單 (要不要包括陶喆和王文華?), 然後一個一個去問他們想不想認識我!!!

聽起來很像是垂死前的掙扎……

或者我要躲回我的小小自給自足的世界, 把男人遠遠丟在腦後?

仔細想想, 在感情世界中, 自己不過是個沒有長大的小女孩, 不願面對現實社會中愛情的真面目, 也不願接受愛情裡的不完美, 只顧著抬頭期盼夢想中的愛情從天而降

唉! 賞自己兩巴掌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iffany 的頭像
    Tiffany

    Breakfast @ Tiffany's

    Tiffa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